- 青海
- 西宁
在南安市洪梅镇有座名山,名曰玳瑁山。在这座巍峨的玳瑁山中,隐藏着一颗千年明珠——灵应寺。驱车前往,满眼的绿树葱茏。初秋的灵应寺沐浴在阳光之中,显得别有风情。这座寺庙埋藏着千年传说,引来众多文人墨客。
神童坐化 孝感千年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”初秋的灵应寺隐藏在山中的一角,显得有些神秘。早在2010年,灵应祖师爷传说就被南安市人民政府、南安市文体新局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灵应寺工作人员郑雪琼与记者沿石阶而上,边走边讲起灵应祖师——李文愈的传说。
传说五代时期,在洪梅镇山溪村有一户人家,户主李敬德希望怀孕的妻子能为自己生个儿子,后果真得一子。孩子天资聪颖,刚生下来时,李敬德开心地唤道:“儿啊儿啊”,没想到这孩子居然“哎哎”地答应起来,于是便取名为“李应”。李敬德希望儿子能够有文化,遂又取名为“文愈”。6岁那年,李文愈父母双亡。姑母看他可怜,便带回家抚养。
李文愈天生神异,那年姑母家当值“公祭”(乡里每年轮祭祭祖),姑母交代文愈每天上山放牛都要顺便带些柴回来。哪曾想,文愈每天上山放牛,却只顾潜心诗文,不见拾得一片柴。姑母急了,只好向乡邻买柴。岂知天公不作美,接连下了几天雨,放在屋外的柴被淋得湿漉漉的。
祭祖的日期到了,姑母望着淋湿的柴草,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,大骂文愈:“这下没柴烧了,用你的脚筒骨烧吧!”“遵命!”只见文愈笑嘻嘻地答应着,走到灶前,坐在凳子上,把两脚伸进灶口,只见双脚到处,火焰熊熊,文愈神态依然,高声叫道“下锅”。惊奇不已的姑母忐忑不安地炒菜煎汤,惊奇不已的宗亲准时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酒席。宴毕,文愈撤下双脚,灶膛里的火灭了。而姑母发现,外面那堆湿透了的柴草已经没了,直到此时,才悟出这是文愈急中作法,解决燃眉之急。
李文愈是个孝子,十分想念死去的双亲。他经常跑到父母坟边恸哭,为死去的父母祈福。此事感动了一位高人,高人对文愈说:“我把一块宝地给你,你是要一世公卿还是要百世香火。”文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百世香火。文愈把父母的骨骸葬在高人指点的宝地中。
李文愈从小喜欢在枷吊藤上玩耍。有一天,文愈像往常一样与小伙伴们一起赶牛上山,他又爬到枷吊藤上,突然大呼:“我住此地也!”蓦地祥光四射,文愈即坐化于枷吊藤上。后人尊其成仙而去,就将其肉身塑像祀奉在山腰,从此香火不断。
郑雪琼边走边指着石径边的一丛竹子,笑着说:“这千年奇竹也是有来历的。”
原来,这竹子便是当年李文愈手上的鞭子。当年,灵应祖师坐化,顺手把手上的鞭子插在地上,不久便长成了一丛竹子。竹子四季常青,竹梢倒挂,人称“倒抛竹”。
文愈陵墓在山溪村桥头角的山坡上,父母陵墓在鹦鹉岭头。文愈祖师很重孝道,因此灵应寺僧尼每年清明均参与祖师拜谒先祖陵墓的活动。
弘一法师隐居灵应寺 留下诸多诗文墨宝
“你看,那便是弘一大师纪念堂了。”沿着小径蜿蜒而上,一座古朴小巧的建筑出现在眼前。郑雪琼说,这曾是弘一法师的居住地。原来1940年-1941年,长达半年的时间里,弘一法师曾居住于此。
据介绍,弘一法师之所以会到灵应寺,缘起于当时的住持定眉大师的恳请。定眉大师对弘一法师仰慕已久,希望能够共同研究佛法,于是便恳请弘一法师前来做客。
初到灵应寺,弘一法师便跑遍山前山后,勘察地形地貌,对灵应寺的风光大加赞赏。第二天,他一起床,便拿起扫把打扫佛堂。然而佛堂干净整洁,空门宁静。他走进禅房,挥笔题下楹联:“净地何须扫,空门不用关。”定眉法师连声称赞,将其裱起来,贴在柱子上。而后,弘一法师又题下“千年古刹”四字,嵌于寺顶。
弘一法师在灵应寺中静心修行,对灵应祖师的传说也颇感兴趣。在灵应寺住了半年,弘一法师撰写了《灵应祖师现化记》一文。定眉大师见了,颇为惊喜,嘱人把字刻成碑文。
在灵应寺期间,弘一法师还撰写了《普劝出家人应受八戒文》。
1940年-1941年,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,日本人对泉州进行空袭。这位看破红尘却人情甚笃的大师身处灵应寺,怀着爱国心、亡国恨的感情写下了“念佛不忘救国,救国不忘念佛”等诗句。
向4A级景区发起冲刺
“若好好逛一逛灵应寺,一天也看不完!”郑雪琼说,早在2003年,灵应寺就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。
郑雪琼介绍,灵应寺拥有全国第二、全省最大的观音造像,高耸的露天观音高达25.7米,庇佑万里。
灵应寺最出名的莫过于灵应祖师爷殿,建于五代后唐年间(923-936年)。千百年来,屡经修葺扩大。
据载,明末清初遭遇兵燹,高僧如幻法师募化重建,并改“岩”为“寺”;清道光乙未(1835年)因连年旱灾,祈雨应验获武荣知县赐名“灵应寺”;民国十年至二十年间(1921-1931年),住持定眉大师继承其师本莹法师精心设计和募化,并得到海内外众善信捐资,扩建了寺外的山门、护界亭、桥、涵、真心塔,以及通往大寺的石路、台阶。
灵应寺还荟萃了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景观,拥有许多珍稀物种。2002年4月,灵应寺被省林业厅批准为南安灵应省级森林公园。
郑雪琼带着记者见识了灵应寺一宝——千年油杉。当地人称之为灵应寺的“风水树”,相传是当年灵应祖师亲手种下的,树龄与寺一般古老。树高四五十米,要三个小孩才能合抱起来。历经千余年风霜,此树容颜不改。
“未来,我们还将建设索道,从山脚直通玳瑁山。目前,宾馆也在筹划中,届时游客就可以在灵应寺实现‘吃住玩’一体了。”郑雪琼说,之后,灵应寺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,为申请国家4A级景区作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