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源宫 始建于明正德五年(公元1510年),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。清源宫坐北向南,占地8000多平方米,系传统建筑,风格独特,呈复合院布局。整个庙宇四周有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。抬梁式砖、木、石结构。缕刻浮雕,工艺精湛,飞檐翘角,青砖绿瓦,板石铺地。三殿一院中戏楼两边对称,文武魁星楼,男女宾楼分左右。正前后殿共有32根大圆石柱支撑,庙宇周围古树参天一遍绿荫,颇具明清特色。......
清源宫始建于明正德五年(公元1510年),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。清源宫坐北向南,占地8000多平方米,系传统建筑,风格独特,呈复合院布局。整个庙宇四周有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。抬梁式砖、木、石结构。缕刻浮雕,工艺精湛,飞檐翘角,青砖绿瓦,板石铺地。三殿一院中戏楼两边对称,文武魁星楼,男女宾楼分左右。正前后殿共有32根大圆石柱支撑,庙宇周围古树参天一遍绿荫,颇具明清特色。
清源宫正门下面是一石板铺地的月台,石梯脚有一对石狮笑迎宾客,宫前垂带式踏阶梯40级拾级而上,石梯宽5.5米,斜长17米,梯阶两旁各有花台8座。山门为石质牌楼,其上有道教传说浮雕6幅。正山门两边各有一只笑面石狮和汉白玉狮,对称相向,正门上方便是石牌楼刻有“圣旨”二字,两边各有一位丞相,烘托出本宫奉旨修建的庄严气氛。下额横书尺许《清源宫》三个大字,笔力尤劲,蔚为壮观。
进入山门即是戏楼,戏楼是石木结构。抬梁式梁架,九背歇山顶。整个戏楼由14根圆形大石柱支撑。戏台宽9米,进深9米,通高10米,柱高7.6米。戏楼上正中巨匾上书《灵襄大包》四个大字。戏台前有一块长14米,宽15米用石板镶成的供人们看戏及庙会活动的大石坝。石坝上前方有香炉三个,香架两个,灯杆一根。戏坝子两侧是男女宾楼,按男左女右各坐一楼看戏。宾楼上新建双层结构的五月朝天文武魁星楼各一个,文魁握笔!,武魁执戟。钟鼓二楼分左右,两廊脚下有明、清建造的木碑志,暨后来培修清源宫的碑志铭文。沿8级石梯而上便是川主殿,宽15米,进深12米,通高8米,12根红漆大圆石柱支撑,对称式排列,抬梁窜架结构,硬山式屋顶,屋脊房面上塑八仙,鳌鱼,龙首翘角,麒麟情态逼真,似欲驾云腾飞。 出“和风甘雨”小山门,便是清源花园,园内奇花异草繁多,有恐龙时代的珍稀植物“桫罗树”。有石雕,石刻碑文40块,有假山,放生池。有六角形全木结构清风亭一座。亭顶两层,琉璃椽瓦,呈六月朝天之状,彩绘天花板,绘有龙凤呈祥,12生肖。亭有栏杆,亭内有仿松园木长凳五条,旁有石桌两套,供游人休息之用。亭柱有对联一副:“静坐当思自已过,闲谈莫论他人非”。园旁有樟树12株,最大一株高30米,胸径202米,五人才能合抱。
清源宫始建于明正德五年(公元1510年),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。清源宫坐北向南,占地8000多平方米,系传统建筑,风格独特,呈复合院布局。整个庙宇四周有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。抬梁式砖、木、石结构。缕刻浮雕,工艺精湛,飞檐翘角,青砖绿瓦,板石铺地。三殿一院中戏楼两边对称,文武魁星楼,男女宾楼分左右。正前后殿共有32根大圆石柱支撑,庙宇周围古树参天一遍绿荫,颇具明清特色。
清源宫正门下面是一石板铺地的月台,石梯脚有一对石狮笑迎宾客,宫前垂带式踏阶梯40级拾级而上,石梯宽5.5米,斜长17米,梯阶两旁各有花台8座。山门为石质牌楼,其上有道教传说浮雕6幅。正山门两边各有一只笑面石狮和汉白玉狮,对称相向,正门上方便是石牌楼刻有“圣旨”二字,两边各有一位丞相,烘托出本宫奉旨修建的庄严气氛。下额横书尺许《清源宫》三个大字,笔力尤劲,蔚为壮观。
进入山门即是戏楼,戏楼是石木结构。抬梁式梁架,九背歇山顶。整个戏楼由14根圆形大石柱支撑。戏台宽9米,进深9米,通高10米,柱高7.6米。戏楼上正中巨匾上书《灵襄大包》四个大字。戏台前有一块长14米,宽15米用石板镶成的供人们看戏及庙会活动的大石坝。石坝上前方有香炉三个,香架两个,灯杆一根。戏坝子两侧是男女宾楼,按男左女右各坐一楼看戏。宾楼上新建双层结构的五月朝天文武魁星楼各一个,文魁握笔!,武魁执戟。钟鼓二楼分左右,两廊脚下有明、清建造的木碑志,暨后来培修清源宫的碑志铭文。沿8级石梯而上便是川主殿,宽15米,进深12米,通高8米,12根红漆大圆石柱支撑,对称式排列,抬梁窜架结构,硬山式屋顶,屋脊房面上塑八仙,鳌鱼,龙首翘角,麒麟情态逼真,似欲驾云腾飞。 出“和风甘雨”小山门,便是清源花园,园内奇花异草繁多,有恐龙时代的珍稀植物“桫罗树”。有石雕,石刻碑文40块,有假山,放生池。有六角形全木结构清风亭一座。亭顶两层,琉璃椽瓦,呈六月朝天之状,彩绘天花板,绘有龙凤呈祥,12生肖。亭有栏杆,亭内有仿松园木长凳五条,旁有石桌两套,供游人休息之用。亭柱有对联一副:“静坐当思自已过,闲谈莫论他人非”。园旁有樟树12株,最大一株高30米,胸径202米,五人才能合抱。